为深入了解乡村振兴实践路径,探寻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7月5日,河南工业大学“青禾耕梦”社会实践团前往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白云山村开展了一次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村支书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首先参观了白云山村党群服务中心。在服务中心内,团队成员查看了村务公开栏、村民议事记录等,初步了解了该村坚持党建引领、推进村务公开透明的日常运作机制。村支书介绍,党支部是村发展的核心领导力量,村干部在引领村民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吸纳乡贤参与共建。
随后,团队成员与白云山村村支书陈保超进行了深入交流。陈保超向实践团介绍了其2018年返乡带领村民发展大棚种植产业的经历。他坦言发展初期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村民参与意愿低,首批愿意尝试大棚种植的村民寥寥无几,为此召开了三次村民会议进行动员;二是资金风险顾虑大,初期建设大棚成本高,村民普遍担忧赔本。为破解困局,村支书个人垫资建设首批大棚,并与参与的村民达成“三七分成”协议。据村支书介绍,首批参与的村民在四个月后即获得约一万元收益,示范效应迅速显现。看到实际收益后,原先持观望态度的村民也纷纷要求加入。村集体随之调整模式,采取“村集体建、村民购买”的方式推进。经过三年发展,目前全村已建成大棚一百六十五座,一个大棚年均净收益可达四五万元。

图为团队成员与白云山村村支书进行深入交流
谈及乡村治理,村支书分享了核心做法: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村民大会,总结上月工作,收集村民满意度及问题建议,安排下月计划,确保信息透明公开。针对部分村民满足现状的思想,村干部通过组织外出学习等方式,反复讲解政策与市场优势,切实转变村民观念。“村民素质取决于党员干部带领,农村振兴难,难也有人能干成”。陈保超特别强调了党员干部在启发村民思想、带头苦干实干中的关键作用,认为村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与村干部密切相关。
采访结束后,在村干部的陪同下,团队成员实地参观了由村集体兴办的“白云之家”养老中心。据村干部介绍,白云之家主要承担本村五保老人和部分有需求老人的集中供养服务,旨在应对村庄老龄化问题,实现老有所养,同时减轻外出务工子女的负担。有村民现场向实践团表示:“养老中心让村里老人有了去处,外出务工也没了后顾之忧。”随后,实践团成员走访察看了白云山村实施的“一宅变四院”建设点。通过实地参观和村干部讲解,成员们具体了解了这种改造模式的特点,成员们逐一查看改造后的果园、花园和菜园,仔细观察空间布局、植物搭配和设施建设,探究其在提升乡村宜居水平、促进村民参与乡村建设方面的重要价值,也直观感受了白云山村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的成果。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西红柿大棚
此次白云山村之行,青禾耕梦实践团成员通过实地参观、深度访谈,深入了解了白云山村在产业发展、环境整治、村民参与等方面的发展经验。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建设和发展的积极影响,认识到产业振兴对乡村面貌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应积极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积极承担责任,投入到乡村建设当中,在乡村振兴事业中践行奋斗精神、彰显青春风采。(经济贸易学院 文/范玉妍 摄影/贾宇博 审稿/袁哲方)

图为实践团队与白云山村村支书在村委会合影